2010年7月,“Birchbox.com”诞生于美国纽约,以每月10美元会费成为这家网站的会员,随后用户就能定期获得寄送的化妆小样神秘盒子。这个盒子里的产品大多是一些小众品牌,属于很难在电视上看到广告、在百货商店柜台上未必能买到的独立品牌,这是个神秘盒子,收到它的人每次都是一份惊喜。
在美国纽约工作的赵翼晋被“Birchbox.com”的模式吸引,但上述问题也开始在他的脑海中徘徊。
中国的创业环境里从来不缺少模仿者,但照搬国外的成功案例肯定是不行的。
因地制宜作调整
2011年3月,赵翼晋回到国内,开始在国内建立自己的“盒子”。2011年11月,“盒子”模式的中国版“一瓶一罐”正式上线运营。
事实上,早在“一瓶一罐”面世前几个月,已经有类似的网站出现在市场上,赵翼晋说自己不急,他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多几个月的时间,我们需要解决最核心的问题,如何做好中国的‘盒子’。”
2010年Birchbox在美国成立,在这一年半来它急剧扩张:拥有十多万会员;与130多个品牌建立合作关系;融资额达到1190万美元;员工从最初的3名增加到如今的50人,公司地址搬迁了四次;其独特的模式也在电商界闯出一片天地,引来数十家模仿者。此外,Birchbox的会员用户平均年龄为31岁,收入在9万美元。
在获得融资之后,Birchbox开始逐步转向电商平台,在它的网站上,用户能快捷方便地购买到那些在传统渠道领域买不到的小众化妆品。Birchbox的联合创始人Katia Beauchamp表示:“数据统计显示,有20%的订购者会在我们的网站上购买整装化妆品。”
回答“为什么别人这么做”、“我们该怎么做”这两个问题是商业模式移植过程的关键。
“最愚蠢的抄袭者就是把别人错误的答案也照搬过来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赵翼晋要做的是Birchbox没有做的。
“每个月,10元会员费,在家体验来自国际大牌的4种价值高达100~200元的100%正品美妆试品,花较少的钱,每个月获得不同品牌的试用体验。”这是赵翼晋对“一瓶一罐”的描述。
知名品牌,用户自选,这两点,是赵翼晋的“中国盒子”与Birchbox的最大区别。
OC&C战略咨询公司董事Richard McKenzie分析,中国消费者还停留在相信大品牌化妆品的层面上,而国外消费者则更加个性化地选择化妆品品牌。
“中国消费者和西方消费者对于化妆品品牌的信任度,对化妆品的使用习惯,甚至市场成熟度都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赵翼晋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Birchbox专注独立品牌化妆品的策略在我们这里行不通,我们要送的小样只能是被消费者熟知的大品牌。”
从Birchbox的“神秘黑匣子”变成一瓶一罐的“半透明盒子”,就是赵翼晋的本土化策略的重要一环。
他解释说,半透明的模式让顾客更加安心,在可控范围内增加惊喜,同时也避免惊吓,降低失望预期,这一模式才更适合中国用户。
除此之外,从“$10”降到了“¥10”,Birchbox通过会员会费作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而“一瓶一罐”则希望最大程度上降低用户门槛,并且无形中扩大用户基础。“拿到盒子试用然后购买”这是美国模式的初衷,“一瓶一罐”在试用和购买之间融入了“分享”环节。和身边朋友,在自己的网络平台、微博、网站,甚至不认识的人之间都能分享使用心得,利用网络营销无形中增加了网站的知名度,同时也为品牌提供商带来了许多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