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范

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还是资本游戏?

电商评论

2017年03月25日

  在南京街头,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越来越多,摩拜、ofo、小蓝、町町、哈罗等,确实方便了市民的生活。不少人的手机里装了多款共享单车APP,但在一些高峰时段,还是有可能找不到共享单车骑。而对于企业来说,为了争夺市场,共享单车的战火就一直没断,从免费周开始,就不断升级。

  共享单车这烧钱的气势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当年的打车补贴大战和后来的网约车大战。但说实话,和网约车、顺风车相比,共享单车其实不太像是共享经济。因为它不是闲置资源的合理利用,而是把大量的新资源投放到了市场里。

  而和共享单车蓬勃发展相伴随的,还有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随意停放给市容环境带来的影响,不少城市开始出台政策规范甚至叫停共享单车的投放。更大的问题来自民间,共享单车被偷盗和破坏的情况非常多。道理很简单,这些车子就那样几乎无监管地放置在街头巷尾,你把它破坏了,或是据为己有,监管和追查的成本都不低,而惩处的力度却不高,这就助长了一些人的侥幸心理,破坏与损毁的行为也就随之而来了。

  然而和保护自己的财产以及改进运营模式相比,共享单车企业似乎更热衷于抢占地盘,投放更多的单车。至于单车的停放、偷盗、破坏问题,则更多地交给了公共部门以及市民的道德自律了。学者黄鑫给共享单车取了个外号叫做“巨婴单车”,他评价说:“共享单车这种靠全社会替自己分担责任来减少运营成本的方式,显然是在制造社会矛盾。更多的乱停乱放的单车就意味着更多的‘麻烦制造者’。”

  按正常的逻辑,一家企业应该尽力保护自己的产品,维护自己的运营模式,因为这是企业利润的来源,为什么共享单车看上去对此并不热心呢?我想答案可能就在于共享单车企业的盈利模式不太一样。共享单车主要的收入来自两块,一块就是平时的租金,而另一块则是用户缴纳的押金。以摩拜为例,根据《好奇心日报》介绍,从公开的数据看,每个月有512万人在用摩拜的自行车。每个用户都缴纳了299元押金来估算,摩拜收到的押金总额达15亿元。而只要用户不退押金,理论上这笔钱就可以被企业用来赚钱。然而这笔钱本身不属于企业,而且和企业在市场上疯狂烧钱的行为相比,这点钱完全是杯水车薪。真正支撑共享单车市场的,是风险投资。比如今年年初,先是摩拜在过年前宣布了 2.15亿美元融资,接着《华尔街日报》报道称 ofo正在准备新一轮 1.5亿美元投资,估值达到了 10亿美元。《好奇心日报》评价说:这个看上去很难盈利的行业在过去半年已经拿了近 10亿美元。

  这实际上就是互联网经济最普遍的盈利模式,创造一个模式,吸引流量,流量带来风投,继续疯狂扩张,再拿风投,最后如果运气好就上市。有太多的互联网企业都在走这条路,融资是如此容易,以至于他们忽略了企业最重要的问题,怎么赚钱。如果没有一个扎实的盈利模式,那么上面所有的一切都可能是泡沫,会在有朝一日爆掉。比如说乐视如今就陷入了赚钱没有烧钱快的困境。而像是墨迹天气、豆瓣这样的网站,至今也找不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全靠一轮轮融资支撑着。

  如今的共享单车,显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运营资本、吸引风投上了。而单车本身,则只不过是烧钱引流量的工具。我想这是一种本末倒置,既给社会制造了诸多麻烦,又很难看到其未来的可持续性。然而尴尬的是,如果某家共享单车公司打算走传统模式,稳扎稳打地运营市场,它就很有可能被疯狂的资本庄家所淘汰。而我想这不仅仅是共享单车的问题,还是价值观的问题,甚至是整个商业生态问题,是整个互联网的问题,精明的中国商人们正在把一个又一个行业变成融资的平台,全然不顾这种模式对行业的伤害。

+1

来源:新文化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