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范

2017年O2O大盘点:共享充电宝之殇

电商评论

2017年12月29日

  2017年粉墨登场的共享充电宝,可以说是今年共享经济领域中的绝对主角。共享充电宝登场便承包了社交平台的热搜,不但创下共享经济中40天融资12亿元的惊奇记录,还引来了互联网自带流量的两个企业家立下“吃翔”赌约,一时之间可谓风头无量。

  “眼见他高楼起,眼见他楼塌了”《石头记》的这句名言,却也无比准确地概括了共享充电宝2017年的发展概况。在经历了年初的风光之后,共享充电宝后劲严重不足,不仅面临着一系列的经营难题,甚至还引发了大规模的倒闭潮。

  3个月疯狂融资12亿

  2017年1月,河马充电以及小班充电率先完成1500万元以上的天使轮融资,此二者的融资消息随即拉开了共享充电宝疯狂融资的序幕。今年3月,小电获得金沙江创投以及王刚等投资人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与此同时,行业领导者街电也获得由IDG资本和欣旺达的数亿元A轮融资。

  随之而来的4月,大量资本涌入共享充电宝领域。首先是腾讯、金沙江创投领投,发起了小电近亿元的A轮融资;紧接着来电也宣布获得SIG资本、九合创投约1.3亿元的A轮融资;而后入局者如怪兽充电、充充、小宝充电、掌充、魔宝电源等,纷纷宣布获得了数百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的天使轮融资。

  共享充电宝一下由风口变成了飓风口,从3月开始的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共享充电宝行业共获得16笔融资,40多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近12亿元。小电投资方元璟资本作为最早入局的玩家之一,其合伙创始人陈洪亮也表示,“我们投进去的时候没感觉是风口,怎么投完了后就感觉是大风口了”。

  在经历了这三个月的疯狂融资之后,共享充电宝仍时有融资消息传出。2017年7月,怪兽充电宣布已经完成了数亿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为高瓴资本、顺为资本等。8月,放电科技宣布获得仁和实业300万元的融资;8月底,充充透露已获得由唯猎资本、龙帆传媒领投的联合融资,金额高达5亿元。

  相比去年爆发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融资速度、创业公司涌现速度都比前者刚出现时要快上好几倍。尽管到目前为止,共享充电宝仍受到许多的质疑,还被大众质疑是不是刚需、商业模式能否经得住考验,但高歌猛进的资本已经远远抛开了这些顾虑,投资人们也难以压制激动的心情开始大手笔的押注。

  在一众初创充电宝企业涌现的同时,互联网巨头们也并没有闲着。今年8月就有媒体曝光了美团点评入局充电宝,其所推出的“美团充电宝”旨在为商家与用户提供切合需求的解决方案,它适用于桌面小场景。

  尽管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此前曾公开表示,“共享充电宝到底靠不靠谱,很多人都看不准”,但事实上,腾讯早在小电A轮融资时便开始入局投资,今年5月更为小电开通小程序作为技术支持。据小电科技公开数据显示,小电科技在小程序上的流量占到了65%。

  陈欧王思聪吃翔之争

  今年5月,聚美优品宣布以3亿元现金收购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的60%股权,陈欧担任董事长。陈欧对媒体表示,共享充电宝是拥有一个百亿级的市场,之所以在行业内选择投资街电,是因为聚美认为街电是行业内技术领先、硬件积累最多、规模最大的平台。

  在宣布此消息的同时,陈欧也随即发了微博为街电做宣传,孰料引发了和王思聪的隔空“骂战”。次日,王思聪相当耿直地在朋友圈立贴称:“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对此,陈欧则在微博上回应称,“街电做不成可以做公益,希望不要因为你(王思聪)的情绪不让这个项目入驻万达”。

  随着2017年夏季的到来,在经历了年初融资大潮后的共享充电宝已有式微之势,但聚美优品仍执着于对行业的投入。8月31日,聚美优品正式宣布完成对深圳街电科技的收购,聚美优品的全资子公司River International Holding将持有街电科技的股份。

  然而,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共享充电宝倒闭警报拉响。

  9月份,据《北京商报》调查报道,有Hi电内部员工爆料称,公司已经展开“变相裁员”,比如降低员工薪资,或未经同意就将员工调岗至偏远地区。10月,乐电宣布停止运营。作为最早入局的玩家,乐电依然没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抵挡资本市场的残酷,成为了被曝出的首家倒闭的共享充电宝企业。

  另一玩家PP充电也未能幸免,10月份也被传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关停,已于9月悄然退出共享充电宝行业,更被爆出被辞退员工的当月工资都没有结算,部分内部员工已经集体提出了劳动仲裁。11月,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发布内部信,宣布将结束“共享充电宝”试点项目的运营。王慧文表示,“跟我们既有业务之间的战略协同价值,如果未来市场规模不够大,但是战略协同价值够大,可以考虑扩大经营,否则就应该关闭,比如共享充电宝。”

  但直至12月,陈欧依旧对媒体表示:“你很难说一个行业做不起来,电这个需求是存在的,说没有需求是伪命题。充电宝有需求就是有价值的,充电宝现在争议多是因为很多应用场景是紧急没电,但是对于深度用户也是可以替代其他充电需求。”陈欧的强硬态度,可谓是要让聚美优品在共享充电宝这一条道上,坚守到最后。

  伪需求带来的假繁华

  呼啸而至的倒闭潮,进一步加快了行业洗牌,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共享充电宝发展的思考。目前共享充电宝领域基本是三种场景:机场、火车站、地铁等大场景;商场、电影院、餐饮、酒吧、游乐园等中型场景;以及主打置于桌面小型场景。

  但早在诞生阶段,充电宝的盈利模式却遭到了严重的质疑。原因是作为智能手机的附属品,一般而言大多数用户更倾向于自行购买,而不会进行二次消费。此外,随着技术发展,充电宝的体积越来越小和重量越来越轻,蓄电能力也越来越好,基本能满足上述第一种场景的使用,并不需要额外租用共享充电宝。

  至于中小型场景的商家,目前也渐渐普遍为手机没电的客人提供充电的服务,很多店铺的前台和座位都有可用插头。这导致致力于提高续航能力的手机厂商、充电宝卖家和所有的实体服务业,都成为了共享充电宝的对手。

  最后,共享充电宝的场景需求和渠道维护并不容易,充电宝在商家端就需要做一定的渠道维护,如何在有限的商家资源抢到属于自己的地盘,并保证自己就是商家的唯一选择成为一道难以坚硬的壁垒。而商家端的电费和商家补贴也都是昂贵的运营成本。

  尽管共享充电宝有广告、超时收费等收入,但整体从一个稳定持续运转的商业模式来看,随着边际效应递减,怎么持续的赚钱填补成本投入依然是一个难题。此外,共享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也值得忧虑。

  共享充电宝入门门槛低,技术壁垒并不结实,产品质量更是参差不齐。目前关于充电宝质量不过关而导致的爆炸、失火等事故时有发生,充电宝自动匹配读取用户隐私、安全数据、被植入相关病毒的新闻时有发生。如何最大限度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用户的安全也成为企业不能逃避的问题。

  纵观年初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共享充电宝企业,我们甚至找不到哪一家能说已经找到了实际的解决方法,更多的不过是拿融资说事,而看似繁华的背后不过成为了一场资本的狂欢,在2017年的结尾成为寂静的烟火罢了。

+1

来源:电商报 作者:爱德华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