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范

消费贷挪用银行受罚 用户缺少约束成监管痛点

数字金融

2018年11月08日

  11月8日消息,随着消费升级的推动以及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消费贷逐渐成为传统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竞相布局的焦点。

  所谓“消费贷”,即金融机构面向个人用户,专门用于购物消费或其他日常支付的定向贷款。例如,如今广泛使用的蚂蚁花呗、信用卡均属于消费贷。

  近几年,内需拉动效应显现,消费贷规模实现了高速增长。据央行最新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末,国内消费贷规模已超过8.24万亿元。在2012年,这一数据仅为1.94万亿元,在2014年是2.66万亿元,从2015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14年至今年9月末已翻了3倍。

  不过,消费贷在实现爆炸式增长的同时,消费贷款被违法违规挪用的案件频发,潜在风险随之而来。据《电商报》了解,今年以来,截至10月末,银保监会累计通报个人消费贷款资金被违法违规挪用案例超20起。

  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资金违规流向股市、楼市,很容易导致监管统计信息失效,居民杠杆率以及股市、楼市泡沫增加;贷款市场的不合理膨胀,给银行、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同时扰乱金融秩序、影响金融安全。

  为了打击消费贷资金违规挪用的违法行为,银保监会早早便表明了加强监管的态度。今年年初,监管部门便表示,今年银行监管十大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抑制居民杠杆率,重点是控制居民杠杆率的过快增长,打击挪用消费贷款、违规透支信用卡等行为,严控个人贷款违规流入股市和楼市。

  政策高压下,今年以来,各地监管部门纷纷出手,严查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资金流向,针对受到违规消费贷波及的银行,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据《电商报》了解,近期,上海银监局针对13家银行等金融机构消费贷款违规行为,开出15张罚单,罚款高达1040万元。

  事实上,对于银行而言,全面跟踪检查每一笔资金的流向存在极大难度,大多情况下只能采用抽查的方式,这让借款人有了可乘之机,通过套现等手段规避监管,而未被抽查到的借款人容易抱有侥幸心理。

  有消费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申请消费贷资金用于购房其实很容易操作,只要不是直接向房地产公司转账,银行就无法查到购房记录。例如,某次购房首付还差30万元,可以向银行申请30万元的消费贷,贷款审批通过后,为了规避消费贷不能用于购房的规定,可以通过第三方商户POS机刷卡提取现金,只需付给商户一定的刷卡费和手续费。

  一定程度上,受罚的银行充当了承担消费者违法行为的“替罪羔羊”。消费贷被挪用的主体在于消费者个人,但现行法律条款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失信、违约的惩处。银行花费精力约见或走访借款者、收集资金违规使用凭证,如抽查发现消费贷款资金存在进入股市、楼市等情况,所能采取的行动只是要求提前收回贷款,针对消费者的违法成本显然太低。

  打击消费贷违规挪用的乱象,首先应该制定完善的个人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加强对用户的约束,对贷后管理进行严密的防控,尽可能压缩消费贷资金挪用的空间。

+1

来源:电商报 作者:周兴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