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前夕,微信视频号悄然升级“创作分成计划”,正式向企业账号开放广告收益权限。这意味着,无论是中小企业、品牌商家,还是机构媒体,只要发布优质原创内容,即可通过视频号的广告分成机制实现流量变现。此举不仅打破了此前仅限个人创作者参与的规则,更标志着视频号商业化进入“全民共创”的新阶段。
企业账号入场,商业化生态再扩容
微信视频号的“创作分成计划”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23年,该功能就面向个人创作者开放,允许他们在视频中插入广告并获得收益。而此次升级的最大突破在于,企业账号也被纳入分成体系,进一步拓宽了视频号的变现路径。
根据官方规则,企业账号需满足以下条件才能获得开通资格:
有效关注人数≥100人(避免僵尸号或低活跃账号);
符合内容规范(无违规记录,内容原创度高);
非政务号(政务类账号暂不开放)。
符合条件的企业账号将收到官方邀请,或在「创作者中心 > 创作分成计划」中自主申请。开通后,只需在发布视频时勾选“原创声明”,系统便会在视频评论区自动匹配广告,创作者按曝光和点击量获得收益。
这一调整的背景,是视频号近两年的迅猛增长。腾讯2023年财报显示,视频号用户使用时长同比增长超80%,广告收入突破300亿元。而此次开放企业账号变现,无疑是为了进一步激活B端(企业端)的内容生产力,推动视频号从“个人秀场”向“商业生态”加速转型。
企业为何需要视频号变现?三大驱动力解析
对企业而言,视频号“创作分成计划”的开放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分析:
流量变现新增量
过去,企业在视频号的运营多以品牌曝光、直播带货为主,而广告分成提供了一条更直接的变现路径。例如,某数码测评机构在视频中讲解产品,评论区自动匹配相关广告(如电商平台、配件品牌),既能提升用户停留时长,又能赚取额外收益。
低成本内容营销
相比投放信息流广告,企业通过原创内容获取自然流量,再叠加广告分成,相当于“流量反哺运营”。尤其对中小商家而言,这降低了短视频营销的门槛,甚至可能实现“内容养号,广告盈利”的正向循环。
强化用户粘性
视频号的社交属性极强,企业账号的优质内容更容易在微信生态(朋友圈、群聊、公众号)中裂变传播。而广告收益的激励,会促使企业更稳定地产出垂直内容,从而培养忠实粉丝,形成长期价值。
挑战与隐忧:平衡内容质量与商业化
尽管新规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变现机会,但视频号的商业化进程仍面临几大挑战:
广告匹配精准度
目前,视频号的广告分发主要依赖算法,但与企业内容的契合度仍有提升空间。例如,一个美食账号的评论区可能出现金融广告,转化率可能大打折扣。未来,微信或需引入更细分的标签体系,提高广告投放精准度。
内容同质化风险
一旦广告分成成为企业的重要收入来源,部分账号可能为追求流量而生产低质、标题党内容。如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是平台治理的关键。
个人创作者与企业账号的竞争
企业账号通常拥有更专业的制作团队和预算,可能挤压个人创作者的流量空间。视频号需在政策上平衡两者权益,避免生态失衡。
未来展望:视频号的“全域经营”野心
此次企业账号的分成开放,只是视频号商业化版图的一环。结合近期动作——如“视频号小店”升级、直播推流工具优化、与朋友圈广告打通——可以看出,腾讯正试图将视频号打造成“内容+社交+电商+广告”的全域经营阵地。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
更多变现方式:如付费订阅、打赏分佣等;
更开放的广告生态:支持企业自主选择广告主,甚至定制广告位;
跨平台联动:视频号与小程序、公众号、企业微信深度整合,形成营销闭环。
微信视频号此次开放企业账号分成,既是商业化的重要一步,也是对内容生态的加码。随着个人与企业创作者共同发力,视频号的变现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但其长期价值仍取决于内容质量与用户体验的平衡。对于企业而言,抓住这波红利,或许能在微信生态中找到新的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