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范

Temu向澳大利亚本地卖家开放平台

跨境电商

2025年05月12日

  近日,跨境电商平台Temu宣布正式面向澳大利亚本地卖家开放平台,允许其直接通过Temu平台向本地消费者销售商品。

  据网经社跨境电商台(CBEC.100EC.CN)查询DeepSeek后获悉,这一举措标志着Temu自2022年进军全球市场以来,首次在核心海外市场推出本土化卖家入驻计划,也意味着其商业模式从跨境直邮为主向“跨境+本地”双轮驱动转型。

  一、战略升级:从跨境直邮到“本地化深耕”

  Temu自2022年9月在澳大利亚上线以来,凭借低价策略和社交裂变玩法迅速打开市场。据市场研究机构Sensor Tower数据,截至2025年一季度,Temu澳大利亚站APP下载量已突破1800万次,月活跃用户规模达420万,成为澳洲增长最快的电商平台之一。然而,其此前模式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的跨境直邮,物流时效(通常7-15天)和退换货成本问题长期制约用户体验。

  此次本地卖家平台上线,Temu推出三项核心政策:

  零佣金开放入驻:本地卖家可免费开设店铺,仅需支付支付通道费(约2.6%)及少量营销费用;

  物流解决方案:卖家可选择使用Temu官方合作物流(首重5澳元/公斤),或自主对接第三方物流;

  流量倾斜机制:本地商品将标注“澳洲直发”标签,并在搜索结果中优先展示。

  二、市场冲击:澳洲电商格局或迎洗牌

  澳大利亚电商市场长期由eBay Australia(市场份额32%)、Amazon Australia(28%)和本地零售商Woolworths(15%)主导。Temu的入局已通过低价策略挤压中小卖家生存空间,而此次本地化战略或将进一步加剧竞争。

  对卖家的双重影响

  利好中小商家:悉尼家居用品卖家Sarah表示:“Temu的流量扶持和零佣金政策吸引力巨大。我们此前在eBay的广告费占比高达15%,而Temu的算法推荐更高效,试运营期间订单量增长了3倍。”

  品牌商的谨慎态度:墨尔本时尚品牌Bonds的电商负责人则指出:“Temu的低价定位可能稀释品牌溢价,我们更倾向在独立站和Amazon保持调性。”

  对消费者的体验升级

  本地卖家入驻后,Temu平台商品结构将呈现三大变化:

  时效提升:生鲜、家居等品类可实现“次日达”;

  品类扩容:新增本地化商品(如保健品、园艺工具)超2万款;

  售后优化:支持7天无理由本地退换货,解决跨境退货难题。

  三、深层动因:应对政策风险与成本压力

  Temu的转型背后,是多重市场压力的倒逼:

  跨境小包模式遭遇监管收紧:2024年底,澳大利亚税务局(ATO)启动对低价值商品(低于1000澳元)的进口税合规审查,导致部分卖家成本上升5%-8%;

  物流成本攀升:红海危机导致海运价格波动,Temu中国至澳洲专线运费同比上涨22%;

  用户留存瓶颈:尽管Temu澳洲用户规模仅次于美国,但其客单价(约28澳元)仅为Amazon的1/3,需通过本地化提升用户价值。

  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Temu的GMV增速已从2023年的120%放缓至2024年的65%。本地化战略既是防御性举措,也是开拓高利润市场的必然选择。”

  四、挑战犹存:本土化之路的三重考验

  尽管战略意图清晰,Temu仍需跨越三道关卡:

  1. 卖家生态建设

  如何平衡跨境卖家与本地卖家的资源分配?目前Temu首页推荐位中,跨境商品仍占70%。若过度倾斜本地卖家,可能引发原有供应链伙伴不满;但若扶持力度不足,则难以实现“本地化”目标。

  2. 物流基建投入

  Temu计划在澳洲建设3个区域分拨中心(RDC)和15个前置仓,但对比Amazon的11个运营中心和60个配送站,其网络密度仍显不足。据行业测算,建成覆盖80%人口的次日达体系需投入超2亿澳元。

  3. 合规风险管控

  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已对Temu展开两项调查:一是平台算法是否涉嫌操纵搜索排名;二是本地卖家商品是否符合《澳大利亚消费者法》(ACL)中的“明码标价”和“退货政策”要求。

  对于澳大利亚消费者而言,Temu的转型意味着更多选择与更优体验;对于全球电商行业,这或许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当“低价狂奔”遭遇增长天花板,深耕本地化、构建生态壁垒正成为巨头们的新战场。Temu的这一步棋,能否在澳洲市场杀出重围?答案仍需时间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全球电商的竞争逻辑,正在发生深刻改变。

+1

来源:网经社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