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范

资管新规露峥嵘 保本理财接连“跳水”

数字金融

2018年10月18日

  10月18日消息,在资管新规“破刚兑”的要求下,曾经一路高歌的保本理财产品接连“跳水”,银行理财“保本保收益”的时代即将过去。据融360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9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共发行10452款,其中,保本理财(保证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发行量为2649款,占比为25.35%,较8月份环比下降0.97个百分点,已是连续7个月减少。

  银行理财产品作为资管产品,本应风险自担,但由于购买者不愿承担投资带来的风险,银行在发行一些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时,便作出刚性兑付的承诺,以达到说服投资者购买的目的。

  保本理财产品的特点是:银行向客户保证,即使产品未能达到预期收益,投资者的本金也能在到期日得到全额偿还。

  保本理财产品的背后,暴露的是整个金融行业“刚性兑付”的顽疾。所谓“刚性兑付”,即一旦出现信托产品到期,投资者本金及收益无法偿还时,信托公司便会想办法为投资者“兜底”,简单来说,即为拆东墙补西墙。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只有2年的融资项目,一些金融投机者往往会延长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从而达到吸纳资金,用以返还本金以维持融资项目信誉的目的。

  保本理财产品本身并不是没有风险,而是将投资风险转移到整个融资项目中。这种风险日积月累,最后,一旦出现大规模违约,实际的资金规模将无法支撑庞大的金融体系,金融泡沫破灭,势必引发大规模金融风险。

  由此看来,资产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的初衷,即是为了降低理财产品违约风险,防止“钱荒”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降低金融市场的整体风险。

  资管新规初露峥嵘,理财新规再度加码,保本理财产品逐渐减少已是大势所趋。今年国庆节前夕,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相关细则规定,保本理财将按照结构性存款或者其他存款进行规范管理。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保证收益型”和“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将更多地被结构性存款代替,计入表内,已经不被算作银行理财产品。保本理财产品将逐渐沦为“边缘”产品。

  保本理财产品谢幕,将极大削弱银行理财的优势。虽然理财新规同时规定,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从5万元下降至1万元。投资者数量有望增加。不过,持续下跌的收益率将对投资者规模造成极大限制。有数据显示,9月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58%,环比下降0.09个百分点,为一年以来最低值。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面临一系列转型,但过渡期的设置也为转型提供了时间。据资管新规及《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过渡期将于2020年12月31日结束。

  由此看来,未来如何设计合适的理财产品、实现净值化转型将成为银行理财业务的重要挑战,银行理财需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角色转变。

  对于投资者,也需形成“自负盈亏”的理财思想,认识到保本理财产品背后的潜在风险,毕竟投资有风险,天上也不会掉馅饼。

+1

来源:电商报 作者:周兴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