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消息,拼多多本次618大促活动时间暂定为从5月13日开始,至6月20日结束,比去年开始时间提前了一周。今年618,拼多多延续了去年双11对于品牌旗舰店的“优待”政策。对于部分受邀品牌,平台会开放专门的报名链接。这样一来,上述品牌商家报名618大促活动不需要做到“全网最低价”,只需要对标店铺同款,做到同款同价即可。同时,据平台方面透露,大促官方补贴的策略均会向广告商品倾斜,通过发券让利消费者,帮助商家提升订单量,报名时候平台给出的建议价也会更宽松。
品牌“松绑”:从价格战到生态协同
网经社数字零售台(DR.100EC.CN)查询DeepSeek后获悉,今年618最值得关注的策略变化,是拼多多对品牌商家的“优待”升级。受邀品牌无需承诺“全网最低价”,只需做到同款同价即可参与活动。这一调整释放了两重信号:
其一,缓解品牌与平台的博弈矛盾。 长期以来,拼多多的“低价”标签让部分品牌面临渠道价格体系混乱的困扰,尤其是国际大牌对“破价”极为敏感。此次政策松绑,实质是平台向品牌方递出的橄榄枝,通过降低参与门槛吸引更多高溢价品牌入驻,丰富平台生态。
其二,推动品牌商家从“清库存”转向“长效经营”。 过去,大促常被品牌视为去库存的工具,但拼多多此次通过补贴广告商品、放宽建议价,鼓励品牌将资源投向高毛利新品或爆款,而非单纯依赖低价甩卖。这与平台近年来力推的“百亿生态”专项(扶持品牌商家)一脉相承,旨在提升客单价和用户黏性。
补贴倾斜广告商品:流量分配的逻辑重构
拼多多明确表示,本次大促补贴将重点投向广告商品,即商家通过付费推广曝光的商品。这一策略看似矛盾——大促本应靠自然流量驱动,为何反而加重商家广告依赖?其背后隐藏着平台商业化与用户体验的平衡术:
提升补贴效率:通过广告投放数据筛选高转化商品进行补贴,可避免资源浪费,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强化平台变现能力:广告商品通常对应商家的核心利润款,拼多多通过补贴为其引流,既能收取广告费,又能通过订单增量抽成,实现“补贴—流量—佣金”的闭环。
优化消费者体验:广告商品多为商家主力款,品质和服务相对稳定,补贴此类商品可降低用户决策成本,减少售后纠纷。
竞争下半场:低价之外,拼多多需要什么?
拼多多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低价+社交裂变”的简单粗暴模式。但随着用户规模见顶和消费分级加剧,单纯的低价策略已难以支撑持续增长。本次618的调整,反映出平台试图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品牌化升级:通过降低品牌入驻门槛,逐步摆脱“白牌山寨”的刻板印象,向天猫、京东的腹地渗透。
供应链深化:补贴向广告商品倾斜,实则是推动商家从“低价走量”转向“优价优品”,倒逼供应链提质。
流量分配精细化:将补贴与广告绑定,意味着平台流量分配从“普惠式”转向“效率优先”,进一步强化对商家的控制力。
挑战与隐忧
尽管策略清晰,拼多多仍需面对多重考验:
品牌信任度短板:部分消费者仍对拼多多的商品质量存疑,品牌商家是否愿意将新品首发于此尚待观察。
京东、天猫的反制:若其他平台以更激进的品牌补贴应对,拼多多的差异化优势可能被稀释。
中小商家的边缘化:资源向品牌倾斜可能导致白牌商家生存空间压缩,破坏原有的生态多样性。
拼多多此次618大促的调整,既是平台发展阶段的自省,也是对电商行业竞争逻辑的重新定义。在“低价”成为行业标配的今天,拼多多正试图通过差异化规则和流量重构,在品牌、用户与平台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其成败或将决定未来电商格局的走向——毕竟,当所有人都在卷价格时,能率先跳出内耗的玩家,才可能赢得下一个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