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百度集团今日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披露了旗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2025年第一季度相关成绩。
财报显示,萝卜快跑2025年Q1订单量达1.42亿单,日均订单量超157万单,较2024年同期增长75%。
截至2025年5月,萝卜快跑累计订单量突破11亿单,相当于为全球用户提供了超2亿小时的安全出行服务。这一数据背后,是百度自动驾驶技术在中国36个城市的深度渗透: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到武汉、重庆等“自动驾驶示范区”,萝卜快跑已覆盖商业区、机场、高铁站、社区等全场景,单城日均订单峰值突破80万单。
技术跃迁:从实验室到街头,自动驾驶的“中国速度”
据网经社移动出行台(DCX.100EC.CN)查询DeepSeek后获悉,萝卜快跑的订单量爆发,源于百度Apollo自动驾驶技术的持续突破。财报显示,其第六代无人车已实现全流程成本较2023年下降62%,每公里运营成本低于1元,接近传统出租车价格。同时,通过AI调度系统优化,车辆日均运营时长提升至18小时,用户平均等车时间缩短至3.8分钟,服务满意度达98.7%。
在武汉、重庆等“自动驾驶示范区”,萝卜快跑已实现全无人商业化运营。2025年Q1,武汉无人车订单占比达92%,用户复购率超65%,证明自动驾驶在复杂城市道路中的可靠性。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评价:“萝卜快跑用数据证明,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更是技术落地的试验田。”
运营阵痛:安全漏洞与用户体验的“双重考验”
尽管技术数据亮眼,但萝卜快跑的运营仍面临挑战。2024年7月,武汉街头一辆萝卜快跑与行人发生碰撞,事故视频显示车辆在绿灯启动时未及时避让闯红灯行人。百度回应称“轻微接触”,但专家指出,L4级自动驾驶在复杂路口的决策逻辑仍依赖高精地图,对突发行为的响应存在滞后。
此外,用户对萝卜快跑的“反人类设计”吐槽不断。系统强制要求用户按固定点位上下车,导致“上车追着车跑,下车后要折返”的荒诞场景。更令人诟病的是行程效率:因无法灵活变道或绕行,全程耗时比传统网约车平均多20%,“赶高铁、赶飞机的人慎选”成为高频警告。
行业冲击:3000万司机饭碗与资本游戏的博弈
萝卜快跑的低价策略(7公里仅5元)正重塑出行市场。武汉投放400辆无人车后,当地网约车日均订单量下滑12%,司机收入缩水近三成。尽管百度宣称将创造“安全员、运维员”等新岗位,但中国网约车司机群体超3000万人,技术替代引发的失业潮已引发多地政策反弹。
合肥、武汉等地曾因“低价扰乱市场”叫停萝卜快跑,江苏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要求自动驾驶车辆必须配备驾驶员。这种“模糊地带”让乘客担忧:系统漏洞导致的事故,能否获得赔偿?
监管迷局:责任认定与数据安全的“未解之题”
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划分仍是法律空白。武汉碰撞事件中,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判定行人全责,但若车辆全责,按《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需追溯车辆所有人(百度)及管理方责任。这种“模糊地带”让乘客担忧:系统漏洞导致的事故,能否获得赔偿?
数据隐私风险同样严峻。萝卜快跑需收集用户位置、行程甚至车内录音录像以优化算法,但平台未明确数据存储期限及脱敏措施。参考2022年滴滴事件,一旦数据泄露,用户隐私将暴露于高危风险中。
未来展望:技术普惠还是资本游戏?
百度财报显示,萝卜快跑计划2025年覆盖超50城,但股权结构暗藏隐忧:李彦宏仅持股20%,外资控股超80%。若未来赴美上市,用户乘车费用将大量流向海外资本,引发“技术红利外流”争议。
更根本的是技术瓶颈。萝卜快跑第六代车型成本虽下降62%,但仍无法识别复杂路况,且依赖百度Apollo系统生态。面对特斯拉、小马智行等竞争对手的追赶,其先发优势能否持续仍是未知数。